“读懂中国”征文|守三尺讲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5-11-05 阅读次数:
“我从教四十年,从未因为个人原因缺过一次课。”在采访的最开始,王移芝教授这样告诉我们。“为了上课我曾经挂着胰岛素泵从医院里偷偷跑出来上课;为了不与上课冲突,我把做手术的日期调了……”类似情况在王移芝教授的身上还发生过许多次,她说“身为教师,什么都不如给学生上课重要”。四十年来,王移芝教授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投身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教育研究的第一线。
王移芝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与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负责人。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和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主编的《大学计算机》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高校育人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党员老教师,她的入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大学时王移芝教授学习优异、思想积极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仍在政治环境动荡的年代,王教授并没有顺利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后来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虽没有非常迫切的入党意愿,但她始终如党员一样奉献自我,兢兢业业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直到非典肆虐交大,计算机学院更是成为重灾区。在这个特殊时期,王移芝教授看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小汤山医院飞速建起、看见学院全体教工党支部书记奔赴小汤山医院陪伴隔离学生、看见党员教师每日轮流深入学生宿舍为学生送饭……党员在非典的战场上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党徽熠熠生辉,初心始终闪耀。身边这些党员同志感染着王移芝教授,她再次坚定了入党决心,向学院党委郑重表达了入党意愿,接受了党组织的培养与考察,并于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王移芝教授更严于律己,将全部精力奉献给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
谈及自己四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她向我们讲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从零到一的突破。曾经计算机基础课由各学院自己讲授,后来根据教育部155号文件,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专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就这样,王移芝教授与其他教师一起备课、讲课、编写教材,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化,负责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直讲到了现在。面对大班授课、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课知识面宽、内容多、等问题,需要备课时认真思考和设计。
王移芝教授本着对基础教学的热爱,从孤身一人到引导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到计算中心下设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再到2006年计算机学院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带领教学团队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好评。主持建设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首批线上线下金课)等研究成果,个人也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喜人的成果背后,是王移芝教授对每一堂课的全身心的投入、是深夜台灯下精心设计与仔细批改作业的身影,更是团队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自推广慕课(MOOC)以来,年过六旬的王移芝教授,毅然决然地把教学从一方讲台带领到了慕课这个更大的平台。作为一名在讲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老教师,面对摄像机还是有些局促。“慕课需要更严谨的控制教学内容,重新备课,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录制慕课,王移芝教授前后花了几个月时间。慕课发布后,她每天都会投入很多时间,线上为同学们答疑。“我是全校第一个做慕课的教师”她说,录制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是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重点解决了课堂学时不足、新生水平参差不一等问题。
一直以来,王移芝教授在第一堂课的结尾总会说“希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书更是育人,王教授不仅帮助新生打开计算机世界的大门,并且给与他们成长上的、人生上的指导和帮助。三尺讲台,无私耕耘。2009年王移芝教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她将十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学院,设立计算机学院综合素质教育奖学金,激励一代代计算机学子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我能取得这一系列的成就,离不开学生对我的支持。学生愿意听我讲的课,我才能四十年这样一直讲下来。所以这份荣誉应回馈给学生。”
“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就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采访过程中王移芝教授反复说到。几十年来,她以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奉献给计算机基础教学事业。以最真诚、最热情、最严谨的工作态度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培养了上万名学生,桃李满天下。
眼下青春,时不我待。我们应学习老一辈教授的精神。学有所成,学精所专,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应成为我辈的时代任务和使命。用我们的求知热情,为人品行,待人德行,为国家谱写一曲青春之歌!
作者:栗佩然
指导教师:于海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