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征文|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无所求必满载而归
发布时间:2025-11-05 阅读次数:
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无所求必满载而归
——采访北京交通大学须德教授
采访伊始,须德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青年学子:“同学们要先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保持积极的态度,勤以治学,在上学期间能够抵御外界诱惑;工作后不要追逐名利抢破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术,你才能够有所作为。”
不为逆境所困,通达前瞻把握机遇
须德教授于六十年代考入中科大应用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太原四机部785厂(国营大众机械厂)。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在生产车间三班倒当车工,一个月三两油,一天三两菜,吃着干涩的红高粱面。须教授虽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抓紧业余时间学英语,学数学。
在通信和翻译技术均不发达的年代,须教授有幸拿到一本微型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指南,他顿时明白,这是一个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彼时这样的技术早已在国外植根发芽,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而中国在这方面却尚未起步。须教授想到,英文熟练的他有这样一份推广技术的责任。在工厂的几年间,翻译了第一本科技专著。
须教授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机会,只要抓住两三个个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机会永远只青睐锲而不舍的人。”改革开放后,一有考研、出国考试机会,他牢牢抓住。回忆起当年在785厂的经历,他说“和我一个厂的工人,很多人都在工厂干到退休。如果我没有把握住时机,可能现在就是个退休的高级技工。”是时代、教育和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1979年,须老先生顺利地考入原北方交大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2009年退休。
不忘恩师所授,严谨治学知微见著
须教授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中科大求学期间的大师们。六十年代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云集中科大,大师们每周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听大师的课不仅仅是学到了一门课的知识,他们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须教授,甚至融化在骨髓中。
须教授至今还清楚记得,有一次他有个物理概念及其内涵问题,助教的回答仍不能解惑。于是他写了一个纸条,小心翼翼地交给了严老,希望他能抽空解答一下。下次课前,严老把一张写的工工整整的稿纸交给他,详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严老这种对待学问一丝不苟、对待学生负责的态度深深影响了须老。在交大的教学生涯中时刻以严老为标杆。在课堂上,尽管相同的内容已经讲了很多学年,但须教授坚持在每次上课前更新讲义,认真备课。须教授的“UNIX应用教程”,作为二十一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出版。
须教授始终强调:“我们要讲学生喜欢听的课。”我院郎丛妍教授是须教授的学生之一,她回忆起刚走上讲台时,须教授会认真听她讲授的课。须教授总会指出课程细节上的不足:你在列举数据时,不能只列举数据,而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这个数据的提升是技术上一个什么样的突破。
须教授始终教育学生,做学问必须严谨,不能差不多。郎老师指着办公室的书柜说:“前两年整理实验室的时候,看到了好多须教授当年给我们批注的英文论文,他会用笔一字一句地给我们批改。我们当时写论文的时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错。”
知识在一代代师生之间不断积淀,品德在一代代师生间熠熠生辉。品德的传承与教育的强国梦想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壮丽的时代画卷。
不为浮华所扰,人才强国报效国家
90年代初,外交部聘请须教授前往美国,担任大使馆第一科技参赞。“这要是一走就是八年,我当时毅然拒绝,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刚资助我从美国留学归来不久,我不能让学校白培养我。顶尖的科研人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我要用我学的知识带动中国计算机学科的进步。”须教授放弃名利,为计算机学科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见证了北交大计算机科学学科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当他谈到今年我校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排名1‰时,激动之心溢于言表。
在交大工作的几十年,须教授曾前往美国、加拿大学术交流二十余次。面对对方学校抛出的橄榄枝,他每次都坚定的拒绝对方。“我一切成功的根源是祖国繁荣昌盛。毕业的学生现在有不少在国外工作,他们的人生选择我无法干预,但我要求他们,永远不许做伤害祖国的事情。”
须教授不慕名利,推崇沉心著书为学,将自己的有限精力专注于学术上。他说,“当你诚心认真把一件事做好时,荣誉自会到来。” 无需为自己的碌碌庸人自扰,无需为追命逐利焦虑内耗,无所求必满载而归:须德教授1991年被评为北京交大“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铁道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北京交大工作期间出版学术专著1本,教材2本,科普著作5本,译著3本。三十年桃李春晖,须教授共培养25名博士,130名硕士;毕业的博士大部分已是教授、研究员,有的已是北京市杰出青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追梦人的我们必将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栗佩然、钟荟琳、李季隆、杨龙澧、马嘉琳
指导教师:王雪庄、宗逸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