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征文|心怀“国之大者”,躬行不辍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5-11-05 阅读次数:
心怀“国之大者”,躬行不辍育英才
——采访北京交通大学黄厚宽教授
习总书记曾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引人才、育人才、惜人才,黄厚宽教授几十年来始终把“团队”、“人才”作为工作的重心。
协力齐心,众力并则万钧举
黄厚宽教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3年12月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调入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当时我校计算机学科相当落后,只有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
“我1994年10月被学校任命为系主任时,全系的科研经费有时一年只有几万元。有些教师虽然能争取到科研项目,也不把项目落在系里。全系没有什么明确的学科方向,教师们只是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接几个小科研项目各自为战。”
面对这种状况,黄厚宽明确了在确保本研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纲,以“引人才,建队伍,抓项目”为思路,并努力付之实施。黄厚宽首先从自身做起,和系里同一方向的田盛丰教授交流谈心,共商合作。在系里的大力支持下,黄厚宽于1994年7月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田教授从此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局面。二人强强联合,人工智能团队在科研发展、研究生培养和学术著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绩,发挥了重要的领军作用。
黄厚宽作为系主任,在对外联络和承接科研项目上从来不是只代表个人或自己的团队,而会根据全系教师每个人的科研方向统筹安排。凝心聚力,汇聚磅礴力量。系里的面貌逐渐发生变化,凝聚力逐步增强,师资队伍壮大提高,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迅速。在此基础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5年成功申报了第二个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0至2006年间我院连续三次申报计算机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都是一次申报成功。
勠力同心,团队薪火代代传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学院老师们谈起黄厚宽,所有人都会围绕“团队”二字。黄厚宽谈到自己团队,脸上洋溢着自豪。
黄厚宽的同学北大程潜生教授把高徒于剑博士推荐给他,黄厚宽求贤若渴,抓紧联系学校解决了于剑的实际困难。在黄厚宽积极向各方推荐下,于剑很快就拿到了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同时他在国内学术界大力宣传于剑的成果、推荐于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于剑在业内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主任。
另一位是黄厚宽培养的林友芳博士。跟随黄教授完成硕士、博士学历后,2002年毕业时经黄教授一再挽留,林友芳拒绝校外公司的高薪聘请而留校工作,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组织开发科研项目的特长。后来成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调任学校信息中心主任。
现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的景丽萍是黄厚宽培养的硕士,在他的推荐下前往香港和美国深造。“我在美国的华人超市有一天偶遇了黄老师,他也认出了我。为了劝说我毕业后回到团队,之后每个周末他都邀请我到他家吃饭。他跟我说,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你们这些有海外经历的青年才俊。这句话坚定了我回国工作,我毕业后没有找其他任何工作,决心加入团队。”
团队发展不断壮大,起到我校计算机学科重要支柱的作用。团队的发展也成就了黄厚宽个人。黄厚宽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论著译著6部。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教育部、北京市以及社会重大横向等科技项目十多项。指导毕业博士生36人,硕士生110人。
不忘初心,乘风而上育英才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谈及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黄厚宽教授心潮澎湃。
我校的计算机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科学学科连续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并列第12名,被归为A-类学科,这标志着计算机学科在我校内外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学院科研实力稳步提升,近五年学院科研项目1127项,科研经费累积达5.76亿元。如今学院取得的这些成就,与学院的奠基人之一黄厚宽教授的贡献密不可分。
厚德载物,宽大为怀。黄厚宽教授多年来一直把团队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岁月馨香,时光嫣然。2002年黄厚宽被评为北交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10年获得北交大科技特殊贡献奖。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
采访的最后,黄厚宽寄语我们:“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于技术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教育者要有一生持续学习的意识,不断跟进新的发展和潮流。希望你们奋斗一生,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实践中展现青春和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栗佩然
指导教师:王雪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