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群团建设» 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读懂中国”征文|以身作则,做科研育人的引路人

“读懂中国”征文|以身作则,做科研育人的引路人

以身作则,做科研育人的引路人

——记北京交通大学裘正定教授

教育的终点,是点燃灵魂。在北京交通大学裘正定教授的教学科研生涯中,这并非一句诗意的口号,而是一生践行的信仰。从扎根基层的十年淬火,到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冲锋陷阵;从培养出数十名科研骨干,到助力一批青年才俊走上国际舞台,裘正定先生用一位老教师的坚守,点亮了一代代学生心中的科技星火。

十年扎根实践淬炼,归来仍是少年

1962年,18岁的裘正定考入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通信专业。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他怀着振兴中华的理想,决心肩负起发展我国铁路事业的使命。然而裘正定的求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大学四年级时他被迫暂停学业,1968年被分配到广西柳州局玉林电务段实习。

这一待,便是整整十年。南方气候潮湿,工作环境艰苦,他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包奔走在上百公里的线路现场,调试通信设备、抢修故障信号。他说:别人看是十年蹉跎,我看是十年磨剑。裘正定这样说的,也是样做的,十年间,他从未离开过基层第一线,也正是这十年,他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更加深刻意识到我国铁路发展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春风拂来之际,裘正定毅然决定继续深造,投身科研报国事业十年来现场的通信设备技术更新,也需要更新知识,为此裘正定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到深夜,使是出差也不忘利用坐车间隙复习,考完时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裘正定成为广西玉林地区唯一一位考取研究生的考生。重返母校,他师从著名通信专家杜锡钰教授,专注数字滤波器研究。

科研报国攻坚克难,勇立时代潮头

1981年,裘正定作为首届学位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决心继续从事科研攻关

在科研攻关中,裘正定提出递归型数字滤波器传递函数的直接映射方法,极大简化了设计步骤,被编入国内权威教材中。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手台可编程数字滤波器样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顺利实现产业化,转让天津电子仪器厂生产。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行业进步,也助力随裘正定先生学习的企业青年技术员获得“新长征突击手”的荣誉。

上世纪90年代,他主持并攻克国家863计划中的多媒体通讯技术难题,率先于中兴、华为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实用化多媒体会议系统。项目被科技部选为国家863十周年成果展选中,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竞相报道,裘正定先生也荣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进入新世纪,裘正定依旧走在时代科研前沿。他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带领团队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国内首个电子签名系统天印,该系统成为后续“e签宝平台的技术原型。如今,“e签宝日签名量超2500万,用户遍布全国,成为我国电子签名产业的领军品牌。

因材施教育人不止,托举青年担当

多年基层实践与科研攻关的交汇,裘正定先生深刻理解:培养学生,不仅是教知识,更是育能力

裘正定先生把国家项目变成课堂之外的人才训练营多媒体通讯主题项目历时三年,先后有三届、近二十名研究生参与其中。学生们不仅通宵达旦研读国外技术协议,还承担系统软硬件设计、功能实现、现场测试等全流程任务。在实际场景中,他们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表达与外语等综合能力。

接地气,与企业合作科研是裘正定先生培养人才的又一“法宝”。“e签宝”目与企业的合作中,六七位研究生作为研发骨干全程参与,不仅学会了技术,更理解了市场、企业和责任。霍嘉毕业后加入阿里巴巴,现任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罗斌则成为高途在线教育的联合创始人,公司已于纽交所成功上市。

科研是探索,也是塑人。裘正定常引用《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学生在科研中找到乐趣、找到使命。他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不是自己成就多高,而是看到学生超越自己。他的学生康绍莉,参与我国TD-SCDMA5G6G等通信标准研究,现任多个通信标准协会副组长;博士刘彤则在政务大数据与AI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现为北京市计算中心董事长;而博士马波则将图像处理跨界用于金融风控,现任大型银行风控总经理。

至今,裘正定教授已培养出33位博士、70余位硕士,主持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国家专利。80岁生日那天,全国各地的学生自发赶来,为他祝寿拍照合影——一张照片里,凝聚的不只是岁月的回响,更是一位科学家的坚守,是科技强国与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缩影。

今天,当中国高铁飞驰、5G领跑、数字经济蓬勃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将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熔于一炉,方能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